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呂大樂:討論內地遊客問題的六個重點

呂大樂﹕討論內地遊客問題的六個重點

【明報專訊】究竟香港應該如何面對不斷增加的內地訪港遊客,其實是一個大議題。這不單止是一個關於接待旅客能力的問題的分析與討論,而且涉及我們對香港的未來的想像與期望。特區政府未有認真對待(這明顯地表現在公布了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所撰寫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之後,除了重申將會繼續以港人為先的做法外,並無提出更新的說法。而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矛盾和衝突肯定只會加深,而不會自行化解),多少反映出目前政府的領導層對民情缺乏認識的程度,有多嚴重。

我們分析和討論內地訪港遊客的問題時,應考慮以下六個重點:

(一) 首先,這並不是一個旅遊的問題,它並不會因為日後香港增加一兩個觀光景點,而令問題得以紓緩。據有關的統計數字顯示,2013年由內地來訪的遊客數目,接近4100萬多人。自2009年開始,內地遊客以每年約500萬人次的幅度增長。而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屬「個人遊」(亦稱「自由行」)所佔的比例不斷增加,由2006年僅佔內地遊客總數的49.1%,到了2012年已上升至66.3%。而在這些不斷增加的「自由行」遊客之中,超過六成(以去年首6個月的統計數字來看,已差不多達三分之二了)屬入境而不過夜,即日來回的旅客。雖然這些即日來回的「自由行」遊客可能亦有興趣看看風景或玩玩主題公園,但如無意外,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購物。香港必須面對現實,在中港兩地的經濟力、消費力此消彼長的情况下,這個特別行政區自2009年以來已變為國內的「消費特區」。每天大量來訪的即日往返「自由行」遊客,以最實際的行動將香港納入為他們的消費、休閒的版圖之內。而他們不單止是目前從內地來港的遊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未來的日子裏,其比重有朝着逐年上升的趨勢。視他們為一般遊客(如《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所展示的角度),仍以為如何承受和接待只在於多建酒店、多拓展一兩個景點,肯定是錯判問題的性質,未能對症下藥之餘,更會因為未察即日來回的「自由行」遊客所造成的衝擊,所引起社會的不滿。當前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不是一般的旅遊發展問題,而是區域融合——還要是一個體積細小的城市面對一個龐大的鄰居的融合過程——所帶來的矛盾和衝擊。

(二) 問題的解決方法也不在於一些人所建議的,在邊境或市中心以外興建一個購物城,便可將即日來回的「自由行」遊客疏散。這個建議之所以不切實際,是因為它完全是從香港需要控制人流的角度出發,而未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心理,並從他們的角度、需要、期望來估計入境後會喜歡到哪個地區、哪個檔次的消費場所、選擇哪種消費、休閒活動來消磨時間,來分析內地遊客人流會朝哪些方向走。即日來回的「自由行」遊客僅對日常用品感興趣嗎?按《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所陳列的統計數字,一般的內地遊客的平均每人每日的境內消費為2339港元,入境不過夜的則是2489港元。論消費力,即日來回的「自由行」遊客較一般內地遊客為高;若考慮到前者因即日來回而不用支付酒店房租的話,則他們的消費就明顯地在一般內地遊客之上。究竟他們來港消費,是花錢在些什麼之上?他們最喜歡到哪些地方消費?這些問題極需深入研究。在不了解之前而貿然假設他們的目的就只有一個(日常用語中的所謂「掃貨」或「掃平貨」),並可將他們的活動範圍限於市中心以外的大型購物商城,明顯地是相當幼稚及一廂情願的想法。第一、他們作為消費者,是自由地活動的,不會配合着建議興建購物城的人的主觀期望,而在過境後乖乖的只集中在一個地點內消費。第二、就算購物城對即日來回的「自由行」遊客的一定的吸引力,它大概也不太可能既是他們來港旅遊購物的目的地,也是他們的終點站。我想指出的是,日後若然在邊境或外圍地區設有購物城,很有可能出現的情况是,遊客繼續在市中心遊玩,而在離境前才到該處作最後購物。結果是市區照舊擁擠,而同時又多建了一個主要是服務遊客的購物城,賠了夫人又折兵也。

(三) 對於「自由行」遊客的消費行為尚待進一步深入了解,但從很表面的觀察所得到的印象,是購物名牌的高消費群有之,主要是來港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亦有。站在香港經濟收益的角度考慮,我們當然是想做高檔市場的生意。若是這樣,我們必須明白名牌產品旗艦店的位置屬高度集中。旗艦店選址的原則,並非以租金高低為主要考慮,而是要挑選一個跟它的品牌的市場定位相符的環境。因此,品牌消費的地理空間分佈的特點,不在於分散,而是高度集中於市中心。所以,如果香港的服務業之未來發展是朝高檔服務及消費發展,則所謂將內地遊客分流,便明顯地存在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

(四) 這聯繫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究竟我們對於香港的服務業的未來發展,有何期望。之前討論如何面對內地遊客大幅增加時,有一種意見認為要設定限額。這類意見顯然是欠缺深思熟慮的即時回應,未有想過若果遊客數目受到限制,於數量上有所減少,可是大部分都是低檔消費的遊客,那又是否對香港有利呢?在考慮如何管理「自由行」的同時,我們需要對香港與旅遊相關的服務業如何升級轉型有新的想法——這包括如何提升服務的檔次,令它們不再是低增值的服務;如何將發展機會惠及中小企及那些有創意及新意念的年輕創業者。這個升級轉型的問題是重要的考慮,只有想通這方面的分析才能進一步評估怎樣管理「自由行」。

(五) 與此同時,為什麼從2011/12年開始逐漸對內地遊客的態度變得不友善,這跟近年以每年5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的內地遊客不無關係。2009至2012年的4年期間,內地遊客的數量剛好增加了一倍。再加上「自由行」所佔比例穩定上升,以至內地遊客出現於市中心及各個社區的形態有所改變。而在搶購奶粉熱潮的刺激之下,香港市民赫然發展「自由行」已進入一般人日常中的生活世界,感覺上很不自在。特區政府對「自由行」缺乏管理意識是問題之一,以致市民覺得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有強烈反應,到問題表面化之時,已難以挽回局面。

(六) 特區政府反應遲鈍,而與旅遊業、服務業利益相關的業界亦極其懶惰及不進取。在內地官員表示需要關注內地遊客訪港所引起的問題之前,政府與業界均一直迴避或不敢正視問題。到北京方面發表意見之後,從政府及業界的反應可見,他們其實沒有什麼獨立意志可言。前者害怕傷害「內地人民感情」,於是乎拋出一份全無分析性和前瞻性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後者則只着眼於目前,對長遠發展全無看法(除了提出增加景點、酒店房間之類的老套說話)。當然,我也曾聽過業界的一種意見,認為再過幾年,會因更多內地遊客可直接到日本、歐、美購物,而連帶「自由行」的生意也將無以為繼。所以,現在可做就做,不想將來。這是業界惰性的極端例子,但充分反映為何至今未見積極回應的建議。可是,如前面所說,如何管理「自由行」,需要對本地服務業的升級轉型,有全盤的想法。但現在這方面的思考,卻嚴重短缺。

如本文初段所指,如何回應不斷增加的內地訪港遊客,其實是一個大議題,更不容拖拖拉拉。由於管理不善,而演化為中港矛盾,這並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

網址: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新力量網絡主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