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趙永佳:「往富足之路」——來自哈佛之啟示

【明報專訊】最近政府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與特首的施政報告,都對職業教育有所着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重申職業教育與訓練對本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提出職業教育是傳統學術課程升學途徑以外的——而不是次等的——選擇。

其後的施政報告就更進一步,提出以職業教育令就學與就業接軌,並成立職業教育專責小組,邀請職業訓練局制訂策略性校園發展計劃,以提升職業教育的形象及質素,更訂定4項短期措施協助青年作出生涯規劃和加強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無疑被「非主流化」

政府近年來雖然並未有放棄在職業教育體系投放資源,但在教改過程中,職業教育卻無疑被「非主流化」,高中課程強調傳統學術科目,以完成中學文憑並繼續升學為主要目標;大專教育亦開放社區學院成立並提供大量偏重學術的副學士,而非着重職業發展的高級文憑。因此,在新領導班子上台後,正式並正面地重申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可算相當有象徵意義。
不過,香港的「升學主義」根深柢固,推行大規模職業教育,或只是在主流學校中加入職業導向課程,同樣困難重重。施政報告一出,就有教育界人士提出異議,認為年輕人在未完成12年基礎教育便要為自己未來作出職業決定,可能過早,而職訓局開辦課程招收中三畢業同學,又可能是走已消失的職業先修學校或工業學校的回頭路。此外,很多家長和同學也好像覺得升讀大學才是「正途」,職業教育彷彿只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我從來不是政府政策的代言人,對施政報告的教育部分也寫了一篇長文來「查找不足」,但這次我卻大力贊成加強職業教育,原因是「遲到好過冇到」。不過正如人口政策諮詢文件一語中的,重點問題是如何改變公眾對職業教育的既有看法。因此在這裏,我希望借助美國教育重鎮哈佛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來協助大家明白為什麼在歐美各個先進國家,到了21世紀,幾乎都不約而同地重提職業教育培訓的必要性,並全方位地鼓勵青少年在傳統學術課程以外,嘗試考慮職業導向課程。

大力贊成加強職業教育

這份題為《往富足之路》(Pathways to Prosperity)的報告,為哈佛教育研究學院在2011年發表,並配合一連串活動來推動報告內建議。報告的出發點是所謂「被遺忘的另一半」(The Forgotten Half),意指在美國社會中超過一半未能升讀大學的年輕人們,因為在2006至08年間,只有40%年約27歲的年輕人達到副學士或以上的學歷。報告認為在這樣的現實之下,奢談「人人讀大學」(College for all)的理想而沒有加強職業導向課程是會「注定失敗」。報告嚴正詢問美國社會大眾,對於近六成未能取得大學學位,甚至副學士學位學歷的年輕人,他們的出路又會怎樣?美國社會是否能為他們裝備學歷資格以好讓他們能全面投入社會?
《往富足之路》報告進一步指出美國大量學生從中學或大學中輟學,其中一大原因在於美國教育制度過分重視傳統升學主義,把努力念書升讀大學作為唯一目標,而不是為青年學子提供一套多元化升學和就業的路徑與藍圖。因此,他們看不到每天在課堂中所見所聞與他們的將來有何關係,喪失向上動力而放棄,尤其是低下階層子弟更為明顯。報告認為美國應該取法歐洲大陸的「雙重系統」(Dual System),結合部分時間制的學徒式訓練與學校課程,從高中開始就為接近一半或過半的青年人準備他們的職場生涯。

報告雖然指出美國的國情不同,不能照抄歐洲模式,但仍然堅持美國應該汲取部分歐洲職業教育的元素,來打造美國自己的新制度,而其中有3點最為重要。首先,報告認為,美國步向成功的新道路必須要放棄既有單一進路升讀大學,並在高中專注傳統學科以準備升學的觀念。因此,從高中開始,社會應該為年輕人提供一套多元升學訓練就業的進路體系。升學與準備就業其實並不相悖,重要的是,不同的進路之間必須要相通,年輕人應該可以隨時在中途改變主意「轉車」,而並非被鎖死在某一條進路。在強調為職場準備的同時,報告並沒有貶低傳統學科,尤其是語文、數學等基本能力。在多元進路以外,報告敦促僱主們應該在教育和職訓系統扮演更重要角色,而非一如以往把責任丟給學校與老師們。僱主應該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參與課程設計,制定水平,並為青年人提供意見,及大量實習機會。不但職業導向學校應該和僱主合作,而且普通文法學校也可以通過和僱主協作為同學們提供工作體驗機會。

哈佛大學研究報告

最後,報告覺得要成功解決青年人升學就業問題,美國社會更需要再走前一步,和年輕人訂立「新社會契約」(New Social Compact),社會各界不應再將年輕人的升學、就業的成與敗視為個人行為,而應將之作為社會責任。契約的最重要精神,在於為所有20來歲的年輕人提供足夠的教育與訓練來讓他們應付將來的需要。當中最重要的是高中階段,因為年輕人如未能完成高中的代價最大,而能完成高中者亦應在中間累積足夠和職場相關的經驗與訓練,好讓他們進入勞工市場或繼續相關培訓。社會各界必須明確給年輕人一個信息,就是他們的生涯規劃與升學就業問題,需要他們自己(或和家人一起)思考作決定,但不論政府、學校、志願組織、企業、都會和他們一起籌謀,為他們提供支援,而不會讓他們孤身上路。
回頭看香港,報告描述的是美國的情形,但我卻看得心驚膽顫,因為香港雖然中學輟學率比美國低,但大學學額比美國也要低得多。因此更多香港同學在中學畢業後,同樣面對美國年輕人的問題,沒機會升學,但卻沒有任何和工作相關經驗與資格來面對職場的挑戰。本港的青年失業問題愈見嚴峻,真的是年輕人自己不長進,還是因為我們沒有和他們一起好好準備?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要重新檢視職業教育,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職前教育的功能與制度。施政報告的一大問題,正如有評論所言:「有措施但沒政策」,它雖然重提職業教育,但卻有意無意之間還是把職業教育邊緣化,例如提出以職訓局為主推動高中職業教育,不但觸動面對減派壓力下的文法中學的神經,更是令人覺得沒有把職業教育融入主流的打算(雖然這未必是政府的原意)。個人認為,未來職業教育的主體,必定是一般學校,職訓局擔當的是輔助、推動角色,但文法中學也應該檢視它們同學的需要與生涯規劃,在傳統學科以外加強職業導向課程,甚至是工作體驗計劃。政府也要加強投放資源給有意推動職業導向課程學校,尤其是增加輔導老師和社工的數目與職能,好讓同學在高中階段,已能開始思考將來的進路問題。

我們對職業教育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亂髒髒的工場、充滿機油味道的車間,和滿面油污的同學。然而,《往富足之路》提醒我們,這麼多年下來,職業教育的面貌其實已經是煥然一新,比方在強調職業導向的學校,對同學的公民教育、傳統學科、甚至是整體個人素質的培養,在有完善規劃和配套下,也可以做得很好。不要誤會,我不是說高中就是「功利地」要為就業做準備,職業教育也不是什麼能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而作為大學教師,我也覺得有更多同學能升讀大學更好,政府更應增加大學資助學額。但事實是,香港的資助學額只是適齡青年人的18%,就算怎樣增加,我們也不會是「人人讀大學」,就是要求多數青年人讀大學也未能到,因此完善全面規劃年輕人的多元進路體系,不能再拖。介紹《往富足之路》,不是要用哈佛來吸引眼球,而是這份報告確實是簡潔、直接、易懂。希望它能令社會大眾能對年輕人在主流學術課程以外的種種可能性,能重新認識和討論,以期為他們鋪平不同的進路,以求真正「讓年青的,各展所長」。

下載報告網址:
http://www.gse.harvard.edu/news_events/features/2011/Pathways_to_Prosperity_Feb2011.pdf

作者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