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送別一位偉大教育家——鍾期榮校長

送別一位偉大教育家——鍾期榮校長

【明報專訊】鍾期榮與丈夫胡鴻烈攜手創辦樹仁大學,已經成為香港其中一個傳奇,兩人為辦教育散盡家財,其間過程種種切切,中國傳統士人的風骨在兩人身上充分顯露出來,在當今功利社會,顯得難能可貴。這對「樹仁父母」,今日,鍾期榮校長息勞在柴灣華人永遠墳場,校監胡鴻烈仍然為辦學志業奮鬥,他們的傳奇故事,反映出濁世滔滔之中,仍然有人為教育而無私無我地奉獻,造福社會。

武訓興學傳為美談

胡鍾辦樹仁譜寫傳奇

晚清期間,在山東,武訓家境貧苦,無錢讀書,但是他知道教育之重要,以行乞方式集資興辦義學,校舍就緒之後,武訓跪請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到校任教,並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學費全免。武訓義行可風。胡鴻烈和鍾期榮的出身,與武訓不同,兩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而且1971年創辦樹仁學院之前,胡鴻烈是大律師,在業界享有盛名,鍾期榮則在浸會學院任教,並擔任系主任,都事業有成,他們當年有足夠條件過優渥生活,但是兩人卻一頭栽進教育事業,傾盡所有創辦樹仁。

胡鴻烈與鍾期榮雖然不至於行乞興學,但是他們以名下洋房做校舍,胡鴻烈以大律師專業所得,全數投入興建校舍,夫婦倆則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把樹仁辦起來;另外,鍾校長對延聘教師之禮賢下士,兩人對學生的關愛,早為不少人津津樂道。胡鴻烈、鍾期榮與武訓雖然處於不同時空,就辦學歷程與投入程度,卻有高度契合之處。

胡鴻烈與鍾期榮辦樹仁,主要基於1970年代初期,本港大學學額極少,辦樹仁為使學子有更多機會接受大專教育,為社會培訓人才,現在翻閱樹仁校友名冊,會發現各個專業、政府部門、商界等,都不乏樹仁校友,隨着時日推移,樹仁校友更多投入社會,他們進佔各行百業更多位置,是必然的事。鍾期榮曾經賦有詩句「但期桃李各芬芳」,樹仁校友以實際成績,完成了老校長的期許。

當年因為缺乏學額,觸發胡、鍾辦大學,今日,大學學額總數仍然遠遠未能滿足莘莘學子的需求,許多成績足以入讀資助學位的學子,只能在大學的高牆外徘徊;今日樹仁大學,仍然擔負着拾遺的角色和功能,給學子提供第2個機會,只是以樹仁的規模,也不可能滿足學子的需求。所以,從這個角度觀之,今時今日的大學教育學額供求,性質上與當年並無不同,說明這是永恒的問題,當年有胡鴻烈與鍾期榮因而辦學,今日則看不到有人要譜寫另一個傳奇。

擇善固執錚錚風骨

胡鍾彰顯士人傳統

胡鴻烈與鍾期榮風骨錚錚,使人印象深刻。1978年,政府建議3間專上學院實行三年學制,若接納,則可獲資助,但是鍾期榮諮詢學生意見後,堅持四年學制,樹仁未能成為主流大專院校,當時接納政府建議的浸會學院與嶺南學院,早已晉身受資助大學,成為八大之一,樹仁則到2006年底才獲正名為大學,迢路漫漫,箇中辛酸更不足為外人道。但是,30多年過去,本港大學實施四年學制,證明當年胡、鍾擇善固執,不為利誘或甘冒相應而來的擠壓,突顯知識分子不為利之所惑,堅持做對的事,這股勇氣,值得欽佩。檢視目前這個世道,看到不少人就一些事(包括政改等)顛倒是非黑白、信口雌黃、指鹿為馬等情狀,使人唏噓不已,在他們的字典裏,沒有風骨二字。

鍾期榮是樹仁大學永遠的校長,樹仁校友、校內職工,即使是胡鴻烈談起鍾期榮,都稱以「校長」,不提其姓,也不呼其名,可見校長二字在樹仁的尊貴。由創校開始,鍾期榮就一直是校長,她在這個崗位上操持大小校政,一點一滴事態由其他人道來,顯示她視校長這個崗位,並非一份工,也並非僅止於一份工作,而是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一應事務,以作為使命般的聖潔來完成。

大學校長地位隆崇,算得上待遇優厚,不過,若大學校長淪為一份工,只為追逐大學排名榜的名次,則這樣的校長,在「業績」上不能說沒有成就,只是,除此之外,校長們還有什麼讓人引以為傲?這是需要回答的問題。鍾期榮校長的做法,可能被認為老派,與現代校長的角色和職能格格不入,不過,她治校彰顯的人文和關懷精神,應該是學生成長與汲取的一部分,校長們就此多花一些時間,對培養學生較完整的人格,肯定有助益,也是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鍾期榮校長離去了,她留下來的不單是樹仁大學這個資產,還有是她言傳身教所蘊涵的道理,特別是她與丈夫胡鴻烈的奉獻精神,讓香港這個功利社會,仍然留有一塊無私無我的淨土,對於整體社會,彌足珍貴。鍾期榮校長為樹仁大學打下基礎,傳承下去,使樹仁大學茁壯成長,「樹仁父母」的傳奇繼續譜寫下去,是過去、現在,以至未來「樹仁人」的責任,祝願他們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