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成名:民主有助管治 --- 回應王卓祺教授

民主有助管治: 回應王卓祺教授

作者﹕成名 (民主教室創辦人,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王卓祺教授 2014 年 2 月 10 日於《明報》論壇版為文,題
為〈香港管治問題,用民主興奮劑有用嗎?〉,列舉數據引證民主「與管治績效
沒有因果關係」,「經濟成功不需要民主」,進而提出民主在經濟發展有好處的說
法,站不住腳。

如何量度管治績效?

王教授認為「管治概念的中心思想是,公眾是否相信政府, 而使之有能力落實
決策,關鍵是『公眾相信』」。他以民意調查作為唯一的管治績效指標,並引述 8
個亞洲地區民意數據, 指出公眾對中國的體系及民主支持程度僅次於泰國,
而高於部分民主國家。既然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但公眾對中國政府的支
持度卻那麼高, 他認為民主與管治績效沒有相關。

有關「管治」的學術研究中,極少單以「公眾對政府落實決策能力的
信任程度」,作為管治績效的唯一指標 (註 1) 。不少著名學者,包括著名的哈佛
大學教授 Norris, 發現西方民主社會人民對民主政府的期望,在二次世界大戰結
束後, 隨著教育程度的上升,變得越來越高 (註 2)。儘管西方民主政府在多方面
的表現勝過非民主產生的政府,期望的提升減少了對該等政府的支持度,但這
並不表示西方民主政府落實決策的能力真得那麼糟糕。

要更有效量度管治績效,有關管治的跨國研究普遍採用世界銀行的「全球管治指
標」(WGI)。1990 年代起,世界銀行每年評估全球超過 200 國家或地區的管治
情況,綜合公眾、專家、工業及發展中國家大量企業的評分,及多個民調機
構、智囊、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及私營機構提供的數據,然後以 6 個良好管
治指標分析和比較,包括發聲與問責(Voice and Accountability)、政治穩定性與無
暴力(Political Stability and Absence of Violence)、政府效率(Government
Effectiveness)、監管質素(Regulatory Quality)、法治(Rule of Law),及防貪(Control
of Corruption)。

跨國研究發現民主有助管治

世界銀行最新近的 2012 年「全球管治指標」數據(表一), 說明民主政府的管治績效總分明顯拋離非民主政府(註 3)。若將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或屬土的整體良
好管治指標總分,由高至低排列,,最高分的 27 個國家或屬土, 除卻香港和新加
坡兩個例外地方,其他 25 個全都擁有高度民主政制 (按「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定義)。反之,管治績效最低分的 66 個國家或或屬土,除了一個國家,
全都不屬高度民主政制。



要論証民主制度有利管治,表一只顯示初步的印象,更扎實的論據必須依靠更嚴格
的統計數據。最近兩個涵蓋 170 多個國家的研究,不約而同以回歸分析證明了,
民主程度愈高的國家,管治績效愈好,無論人口多少、貧富規模、是否聯邦
制、軍事衝突高低, 和全球化程度。該兩個研究分別引用 2007 年,及 1996 至
2009 年期間的數據,得出一致結論,而其中一個研究將過百個國家歸類為 4 個
不同程度的經濟發展水平, 再加以分析, 發現到即使是經濟落後的國家,若人民
有權在公平公開民主選舉中選擇他們的領袖,這些國家都會比較有效率、透明
度和良好監管機制。(註 4)

「經濟成功」需要民主嗎?

王教授比較全球 130 個國家或地區 1991 至 2005 年期間的經濟狀況,指 67 個民
主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及 63 個非民主或半民主國家,從而引證經濟成功不需要民主。

王教授上述推論過於粗疏。首先,何謂「經濟成功」,他沒清楚界定。「經濟成
功」意思若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那麼,根據世界銀行 2012 年數字,加上王教
授所用的「自由之家」民主定義,全球最富裕的 44 個國家或屬土,除了香港,
新加坡等 5 個國家或屬土,全都是民主國家。

若以經濟增長率量度「經濟成功」,一般而言,發達國家的經濟規模大、人均收
入高,增長速度放緩,不能與窮困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相比。因此,王教授比
較 67 個民主國家(涵蓋大部分最發達國家與部份發展中國家)與 63 個非民主國
家(發展中國家居多),是不恰當的。更有效的方法是, 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比
較民主與非民主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才有更可靠的瞭解。而且,王教授的分析
和結論是基於 1991 至 2005 年的數據,年期太短,難以就政制對經濟增長影響
作出較可靠的評估,尤其是上世紀中至 70 年代,一些專制國家經濟增長波動性
很大, 若比較 1960 至 2007 年期間民主與非民主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更有意
義。

根據一項著名的調查,儘管非民主國家經濟增長率在 2007 年之前十年因為擁有
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礦產已大幅上升, 綜觀全球 2007 年以前的半個世紀,民
主國家的每年平均經濟增長率(2.43%)仍持續高於專制國家(1.74%) (註 5) 。當那
些擁豐富資源的非民主和出口國被排除在樣本中,民主國家的每年平均經濟增
長率會以更明顯幅度高於專制國家(註 6)。

另一位哈佛大學教授比較 103 個民主或非民主國家 1984 至 2007 年的經濟增長
幅度,亦發現民主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高於專制國家(註 7)。

研究還發現即使是低收入(人均收入少於 2,000 美元)的民主國家,經濟增長亦快
過低收入的專制國家。1960 至 2005 年: 低收入民主國家的人均增長是 2.02%,
低收入專制國家是 1.43% (註 8),過去半世紀,民主國家在這方面的優勢維持了
40 年,初步顯示民主制度似有利於經濟增長的關係,例外情況是 1970 年代,
低收入民主國家與低收入專制國家的中期經濟增長相若。總括而言,若把「經
濟成功」定義為高增長率,在過去半世紀,民主國家包括低收入民主國家普遍
比非民主國家「經濟更成功」。

民主有助經濟發展

王教授簡單地比較 67 個民主國家與 63 個非民主國家, 於 1991 至 2005 年的經
濟增長率, 認為民主對經濟發展有好處的說法,沒有說服力, 明顯是過分簡單的立論。若用更嚴格的回歸分析或計量經濟學分析,測試政治體制對經濟發展水
平的影響,會是什麼結果?

前芝加哥大學教授 Adam Przeworski 在 1990 年代末期發表一篇文章,指出 1996
年前眾多有關民主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跨國研究,結論莫衷一是,但在 1996 年
以後,越來越多跨國研究發現,民主政制有助經濟發展。2002 年一份報告揭
示,47 個跨國研究的結論,其中 19 個認為民主有利經濟發展,6 個持相反意
見,10 個認為兩者無明顯關係,其餘認為兩者有無關係視乎統計模型 (註 9)。

隨着研究方法和數據改良,近年不少刊於政治學或經濟學的頂級期刊研究報
告,亦認同民主政制對經濟發展有正面影響。舉例 2008 年,學者 Doucouliagos
及 Ulubasoglu(2008)在政治學頂級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的跨
國研究, 引用 84 個相關研究資料,證明民主制度, 因有利於人力資本提升、公
共資源的投入、通脹下降、政治穩定性的增加, 而促進經濟發展 (註 10)。又例
如在兩本頂尖經濟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及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分別自自 2006 年及 2009 年以來所有刊登的文章,亦發現至少有兩篇
研究,指出民主程度愈高,或實行民主時間愈長的國家, 愈有利經濟發展(註
11)。持相反結論的研究論文自 2006 年以來在該兩本頂尖經濟期刊, 一篇也找不
到。

為何民主有利經濟發展?

為何民主制度有利經濟發展?除了以上原因,民主制度比非民主制度, 更能令
執政者比較向人民問責。世界銀行良好管治指標之一的「問責」評分,1975 至
2005 年期間民主國家的得分拋離非民主國家,就算是低收入民主國家,都比非
民主國家得分高。民主國家在其他指標包括法治、政府效率和防貪的評分,平
均亦比專制國家高四成至五成 (註 11), 上述民主制度的優勢有利於經濟發展。
儘管民主是否有益經濟發展在學術界仍有爭議,王教授以其簡單數據否定民主制
度有利經濟發展的說法,是無視上述包括頂級期刊在內的重要著作的重大發
現。

事實上,聯合國大會早於 2000 年通過一項決議,建議全球落實民主政制。民主
制度在世界各地備受推崇,不只因為它比非民主制度更能改善管治,及對經濟
發展有正面影響。「比較政治」學的研究,已強而有力印證民主程度愈高對促進
自由、政治穩定及減少貪污、饑荒和屠殺就愈佳。此外,民主制度成立愈久,對促
進男女平等及減少貪污亦愈佳。誠然,民主制度亦有缺點,需要改善,不過,
正如丘吉爾所說,民主制度的缺點顯然比非民主制度輕微得多。怪不得獲得諾
貝爾經濟學獎唯一的亞洲人森爾(AmartynSen)教授, 認為儘管二十世紀全球曾發生很多巨變,但最重要的改變, 是全球的民主化浪潮!

註腳請參閱 民主教室 cdehk.com .

註 1. Norris, Pippa. Mak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work: How regimes shape
prosperity, welfare, and pe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註 2. Norris, Pippa. Democratic defici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註 3: 因「發聲與問責」部分意思與民主重叠,所以不計入整體管治績效。

註4: Daniel Stockemer (2014) Regime type and good governance in low
and high income states: what is the empirical link?, Democratization, 21:1, 118-136; Janda,
Kenneth. "Governance in Democracies and Non-democracies." in Governance: Is It for Everyone?
Edited by Ann MarigeBissessar,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2), pp. 141-60.

註 5:Halperin, Morton, Joe Siegle, and Michael Weinstein. The democracy advantage. Routledge,
2010.

註 6: Collier, Paul. "The bottom billion." ECONOMIC REVIEW-DEDDINGTON- 25.1 (2007): 17.

註 7: Norris, Pippa. Making democratic governance work: How regimes shape prosperity, welfare,
and pe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註 8 : 同註 5

註 9: Kurzman, Charles, Regina Werum, and Ross E. Burkhart (2002). Democracy’s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A Pooled Time-Series Analysis, 1951-1980, in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7 (1), p.3-33.

註 10: Doucouliagos, Hristo and Ulubasoglu, Mehmet A. (2008). Democracy and
economic growth: a meta analysis, i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2 (1)
p.61-83.

註 11: Persson, Torsten& G. Tabellini,"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The devil in the detail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 Papers and Proceedings, 319-324, 2006; Persson, Torsten& G.
Tabellini,"Democratic capital: The nexu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1, 88-126, 2009 (with G. Tabellin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