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張超雄:新移民太多令房屋土地不足?

星島日報 2013-09-12 A16 | 每日雜誌 | 工字出頭 | By 張超雄   

較早前我因為退出由譚凱邦和范國威發起的「換特首、抗融合」聲明而引起小風波。我同意聲明的部分內容,但對於聲明把香港的房屋問題歸咎於新移民,指他們的數目太多,並要以「源頭減人」的方式針對房屋問題的核心,我實在不能同意。消息傳出後引起一些網上討論,不少活躍於社運的朋友互相批評,對於新移民與目前香港面對的困境的關係,各有不同分析。 最近政府發表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表示未來十年房屋需要達四十七萬單位;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表示土地供應不足,面對大量房屋需要下,要考慮發展郊野公園,進一步引起土地資源不足而要限制新移民人口的爭議。 特首上任前後說法有異   首先,香港的土地是否不足?梁振英作為產業測量師,一早提供了專業答案:他在競選政綱中指出:「香港並不缺乏土地,只缺乏長遠規劃」。他還說明:「香港的土地利用率偏低。目前所有公私營住宅只佔全港百分之六點九的土地,商業用地佔百分之零點四,工業用地佔百分之二點三,農業用地佔百分之六點一,市區及郊野公園以外,全港仍有大量未開發土地。」究竟是甚麼土地?他再具體說明:應「盡快檢討政府的中、短期規劃。考慮將空置的政府用地、廢棄的政府建築、短期租約用地、鄉郊和工業用地,在基建配套許可下,更改土地用途,興建房屋……」。究竟香港是否缺乏土地興建房屋,還是梁振英上任後沒有盡力開發土地?   

梁振英上任前後對本港土地供應和運用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上任前指出有大量未開發土地,上任後卻通過陳茂波解釋大量官地因位處斜坡或過於零散而不能用。 除較早前建議大幅填海外,陳茂波還要打郊野公園主意,民間卻不斷指出有數千甚至近萬公頃的土地可以運用,政府與民間就可運用土地的事實說法截然不同。就此,政府實有責任把全港土地資料透明化,並重新整理好土地用途的資料(包括大量在新界的停車場、貨櫃場等棕地和被荒廢的農地和工業地等),讓公眾一目了然,以便能進行理性討論。   

此外,香港的房屋問題,是否源於新移民太多?香港過去十五年(一九九六至二○一一)的人口增長率平均每年是百分之零點六三。與幾個城市同期的人口增長率比較:多倫多(百分之零點六一)、紐約(百分之零點七六)、新加坡(百分之二點三三);或與內地的城市比較(二○○○至二○一○年):香港(百分之零點五三)、上海(百分之三點四四)、廣州(百分之二點四八),我們的人口增長並不特別快。在可持續發展的大原則下,究竟香港的土地及其他資源,是否不能承擔目前已經偏低的人口增長?這是一個複雜而嚴肅的問題,也是由林鄭月娥領導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要回答的問題。可是,委員會成立至今,仍未有就此核心問題提供任何資訊或討論,反而最有興趣去增加低技術工人的供應,包括輸入外勞。 房屋單位比住戶多21萬   

對於未來人口增加預測,多年來統計處的數字都是偏高的。新界東北發展計畫就是根據高估了的人口增長而規劃出來。根據統計處最近的修正,當年錯估人口增長速度的時差達十年!也就是說,整個發展計畫根本沒有逼切性。還有一點要指出:香港目前有約二百三十九萬住戶,但房屋單位卻有二百六十萬個。即房屋單位比住戶數目多出約二十一萬。究竟香港的房屋及土地不足的現象,是供應還是分配問題?   

目前,每天有一百五十個單程證來港的新移民,差不多全是家庭團聚。他們都是香港人的家人,我們絕對不應該把香港房屋不足的問題,簡單地歸咎於他們。把新移民放在香港人的對立面,不但危險,還有機會引發仇恨和社會分化。更重要是,我們忽視了問題的核心,讓真正的罪魁禍首逃之夭夭,卻把問題怪罪於另一弱勢社群。這正是既得利益者樂見的悲劇。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