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關焯照、周文林:旅遊業對香港經濟貢獻 - 回應林本利

獨立經濟學者林本利在上月5日發表《旅遊業對香港經濟貢獻全面評估報告》(下稱「報告」)。在「報告」中,林本利指出政府統計處計算的旅遊業增加值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百分比(或稱比率或比重),低估了旅客對香港經濟的貢獻。由於旅遊業可以間接帶動其他行業包括出入口、批發、廣告等的收益。因此,沒有計算旅遊業的「間接貢獻」是不能正確反映旅遊業的重要性。
在「報告」發表後,已有多位任教大學的經濟學者陸續於本地報章撰文批評林本利的研究誇大旅遊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雖然筆者未有機會看過整份「報告」,只是在不同報道得知部分「報告」內容,但對於計算「間接貢獻」卻持有很大的保留態度,尤其是不同行業存在的互為影響的相依關係,因此,要正確釐清「間接貢獻」是一件頗困難之事。我們可以用下面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問題的嚴重性:
假若一位旅客在香港停留一晚,並以現金支付酒店房租,酒店的收益是房租減去房間的營運成本。如果該旅客以信用卡付款,銀行便會向酒店收取2%至3%的信用卡服務費。從林本利的角度來看,旅遊業的確帶動銀行業收益,這便是旅遊業的「間接貢獻」了。
然而,如果這位旅客是因為可以利用信用卡支付酒店房租(或所有旅遊費用)才來港旅遊,這情况顯然變成銀行業間接幫助了旅遊業,而所謂的「間接貢獻」便屬於銀行業了。從以上的兩個情况來看,讀者便可以清楚了解到要釐清「間接貢獻」是有相當難度的。

 佔GDP比重與經濟增長貢獻

計算「間接貢獻」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另一個更加基礎性問題是,當經濟學家討論「經濟貢獻」時,我們更關心的事是GDP的組成部分(Components)對經濟增長(GDP Growth)所帶來的貢獻(Component Contribution)。簡單地說,我們通常不把某行業佔GDP比重(Share Contribution)作為對GDP的貢獻,因為比重和經濟增長的貢獻並不一定存在一個正的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
以2014第一季經濟增長2.6%為例(見表),貨物出口(Exports of Goods)佔GDP比重(或比率)是164.3%,而其對GDP增長的貢獻只有0.8個百分點。這結果反映比重高並不代表對GDP增長有巨大的貢獻。
最後,筆者想討論削減兩成自由行旅客對本地經濟的影響。由於林本利在上個月的發布會曾質疑筆者低估削減內地遊客的數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鑑於此,筆者在此文章一併回應。
在今年6月,我們曾採用一個大型計量經濟模型去作政策模擬(Policy Simulations)實驗。我們所用的假設是特區政府推出削減內地旅客措施,減幅介乎一至兩成。在此基礎上,我們計算該措施對香港經濟表現,包括經濟增長、失業率、私人消費、出入口等環節的影響。
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我們所採用的計量經濟模型已納入不同行業的相依關係以及市場互動的影響(Feedback)的可能性,所以並沒有林本利所指出的問題,即因「間接貢獻」被忽略掉而導致低估削減內地旅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此外,在削減內地旅客方面,筆者是採用一刀切的方法(即是沒有自由行旅客和非自由行旅客之分)去考慮減少訪港旅客的數量。舉例來說,假若在2014年特區政府以一刀切形式減少兩成內地旅客數量,根據我們計量模型的預測,這大約相當於950萬人次。但假若只是削減兩成自由行旅客,預測的人次跌幅將會大減,因為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的2013年旅客資料,只有一半的內地旅客是以自由行身分來港。因此,筆者計算出來的負面經濟影響已較僅僅針對自由行旅客所帶來的影響為大。
作者關焯照是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文林是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