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葉健民:投票是為了取回應有的尊嚴


葉健民﹕投票是為了取回應有的尊嚴


【明報專訊】有很多理由令我對應否參與6.22投票感到猶豫。
首先,我不認為沒有公民提名便等於沒有真正普選,也傾向認同大律師公會視它為不合乎《基本法》的判斷。選票也沒有反對這個選項,只有模稜兩可任人演繹的「棄權」一項,對支持其他方案的人來說,根本沒有清楚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我也不知道何謂違反「國際標準」,這不是說我否認對普選安排確實存在國際公認可接受的普遍做法,而是不知道假如出現爭議,應該誰來判定。我並不贊同佔中運動以外國專家評定是否合乎「國際標準」做法,我甚至認為政制設計關鍵反而在於各種限制是否合理、能否容許自由選擇、以及如何符合公眾因現有選舉經驗而形成的合理預期等。我更加不信任個別行事偏執作風可疑,打着民主、人民利益旗號卻不知是正是邪的政治團體,也絕對不想壯大他們的聲勢。
但我最終還是投了票,因為我只是想向北京說一句:我就是不服氣。
我所不服氣的,是《 「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踐白皮書》那份君臨天下泰山壓頂的勢態,北京似乎要告訴港人,關於香港的命運和未來,只能默默接受中央指定的結局,不可置疑。《白皮書》的發表時機,也好像向挑戰給中央「找麻煩」叫陣,叫他們即管放馬過來,北京早已大局在握,任你聲音再大怒火再盛,在她眼中也是無關宏旨。但其實大多數港人並沒有這個心思和意向,要每天想着如何與北京鬥爭過你死我活,但大家只是對牽涉自己和下一代福祉的事情,有些話想說。所以,我們不明白中央為何需要這樣殺氣騰騰咄咄逼人。《白皮書》內容了無新意,但卻有對所謂愛國陣營有吹響戰號的效果。中央清楚無誤地再次統一口徑,識時務者自然馬上前仆後繼急於和應,甚至層層加碼唯恐跟不上大隊,令社會氣氛更形肅殺。我們看在眼裏,《白皮書》就是要收「滅聲」效果,但在大家熟悉的香港中,忍氣吞聲並不是我們的習慣,也不是彼此渴求的生活方式。
為何不可探討《基本法》條文修改?
我更不服氣的,是中央對事事動輒無限上綱,把任何看不順眼的事情無限放大,以偏概全。我個人主張應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去討論政改,這當中有很多實際考慮,因為這樣做大概可以避開很多爭議,能取得共識的可能性較大。但這並不表示任何人對《基本法》現有安排有所質疑的想法,都應被視為大逆不道,要一棍打死。法律當然是政治體制背後價值的體現,但也有其工具性。《基本法》有關政制部分的條文,最終的目的是要維持特區的有效施政長治久安。但要知道有關的安排,是以港英30年前的政治制度(功能組別、限制選舉)為基本,再加以若干修改而成的。這些原則,成為了九七後提名委員會、選舉委員會以至立法會構成的基礎。但這些確立於30年前的判斷,是否能夠解決當前的問題,大家可以有不同看法,甚至質疑。我不否認有些人是借此挑戰中央權威,但假如是基於客觀分析認為有關法例是不合時宜,不能處理眼前的政治需要,又為何不可探討條文修改的可能性,為什麼不可想想原有構思以外的安排是否可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又何嘗不是出現過4部憲法,1982年沿用至今的一部,不是也經歷了多次重大修改嗎?《基本法》不是也有列明修改條文的程序嗎?這就說明,對現行安排提出質疑甚至是要求有所改動,是我們憲制所容許的。中央可以指出這種想法不切實際,既不符合原先立法的意願,現實上也因牽涉修改《基本法》,無可能在一兩年內完成,因此根本無助解決當前2017年的選舉問題,但絕對不必將它粗暴地定性為反抗中央,動輒以敵我矛盾的態度對待。至於其他的「勾結外部勢力」、「港獨抬頭」等說法更是對港人無理取鬧、捕風捉影的指控。
公眾對這次投票的熱情反應,很大程度上是對中港矛盾、特區管治失衡以至中央對港政策不滿情緒的總體宣泄。激進派可能認為箇中反映群眾革命情緒高昂,抗爭活動可以升級,但我並不苟同。縱然我們看到很多「終極決戰」、「自己香港自己救」等慷慨激昂的豪言壯語,但這種低成本低風險的政治表態,能否準確反映出公眾身體力行、投身社運的決心,我認為中間仍然存有很多變數,不少人對激進主張也仍然抱有觀望態度。但即使如此,市民要求被重視被尊重,渴求民主公平制度的意向卻是清晰的。假如他們這些聲音一而再地被忽視被壓制,即使大多數人不會上街、不會以更激進的方式去衝擊建制,他們也可能會對愈趨激進的行為更為接受、默許,甚至是支持。情况就如令特區政府束手無策的「拉布」一樣,我相信大部分市民都會對此感到煩厭。但願意對此予以批評、反對的聲音並不強烈。原因並不是大家害怕激進派的攻擊報復,而是社會上愈來愈多意見認為,我們的制度已不能反映民意。所以,逐漸形成了一個僵局,就是市民不想看見拉布,但又怕倘若支持建制派修例使議會更易「剪布」,長遠會令市民的意見更不受重視。就是說,大多數人心存不滿,即使不會拋頭顱灑熱血走出來投身革命,但無言的抗爭、刻意的沉默,同樣可以對管治造成損害,一樣可以產生政治效果。這些「弱者」的消極抵抗,用防暴隊解放軍便可以壓下來嗎?這種民心已死的敗局,真是可以更強硬的手段挽回嗎?
社會仍存在互諒互讓的訴求
我相信大部分市民不是要你死我活的中港對抗,而只是希望可以取回應有的尊嚴,在關乎個人福祉利益的關鍵問題上有發言權,也絕不會接受由領導說了算的一套。但「有商有量」絕不是水月鏡花,也不需要什麼無謂飯局、內地訪問的公關動作。我絕對相信在眼前的政治死局中,仍有不少人渴求和解,努力找尋出路。在政改爭議兩極分化的表象下,我深信社會仍然存在互諒互讓的訴求。大部分香港人要求的,只是當權者不要把我們逼向死角,容許多一些理性討論、解決問題的空間。誰應該走出第一步我不知道,但假如特區政府在總結政改諮詢的報告中,能忠實而準確地向中央反映港人主流意見,多一點從香港角度想問題,也許是一個良好的起步。
新力量網絡網址 : http://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